德育大讲堂 | 《大学》之道(二)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,培育了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。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修养,树立道德意识,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,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,2023年5月16日晚,长沙市中远职业中专学校举办了以“《大学》之道”为主题的讲座,特邀校长袁智取先生作为讲座主讲人,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。
《大学》
本次袁校从程朱理学出发,来讲后世对于《大学》的解释,主要讲解了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思想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和“格物致知”。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。
朱熹对《大学》进行了重新的改造。后来的读书人所读《大学》,基本都按照朱熹新订的文本来学习和理解。他写了一本《大学章句序》说明了他重新对《大学》进行重新编辑的原因,他认为《大学》是用来说明古代大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。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,而且人是善的,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,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“礼”,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,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“理”的本性,社会便失去“礼”。他还认为,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,所以万物“之所以然”,必有一个“理”,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(格物),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(致知)。
袁校强调,对于中职学生来说,要做到“格物致知”,就要保留我们心中的善,时刻警示自己不要在世界万物的纷扰中迷失自己。中远的校训是“修德精技,格物致知”,就是时刻的提醒我们,作为中职学生,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,精进自己的技术,学习知识和技术要推究他们的根本道理,达到熟练运用和穷尽真理的目的。